Monday, August 16, 2010

心情·鄉愁


http://i935.photobucket.com/albums/ad198/yeekchee/foomei_blog/icekacang.jpg

最近《初恋红豆冰》在台湾上映。
有个留台的同学也跑去看了。
他从电影院回来的那个晚上,我们就聊了一阵子。
我记得他说有想回家的冲动。
我能理解他的感受。

平日我总会上网搜搜自己喜欢的电影影评。
《初》在台上映一星期后,我承认我无聊,又跑去谷歌搜索《初》的影评。
但这次比较特别,我想看看台湾人写的观后感。

有一篇博文,还蛮有趣的。
一开始我以为作者是马来西亚人,因为他说如果他写一篇《初》的心得,就有人请他Laksa吃到撑。
原来这个作者有个新闻系学妹是马来西亚人,他们因为Yasmin Ahmad的电影而结缘。
他在文中提到,东南亚对他来说吸引力非常强,尤其对马来西亚这个多元文化和族群的混合非常着迷,即使后来才明白一切没有表面上看来的平静。
因为认识这个新闻系学妹,他才有机会摆脱马华作家「鄉愁」的观点,进入我们这一代对于土地对于故乡遂愿社会的观看视野。

后来我循着连结,把这新闻系学妹的《Speak My Language》读了。
她说她生长在看似多元族群实际上却很单元的环境,身边一个友族的朋友都没有。
懵懂的她有时还会变成愤怒的种族主义者。
没有马来朋友,却莫名对马来人反感;没有印度朋友,却莫名害怕他们;如此荒谬,却自以为理所当然。

再循着连结,把另一位留台生的文章也读了。
这里摘录部分内容:
跟同在台灣的馬來西亞朋友聊起,發現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體驗:所謂「馬來西亞人」這種身分認同,好象是到了國外之後才變成「真的是這麼一回事」。我們確實跟不同族群的朋友、同學、同事一起生活,然而也不得不承認,族群間的界線始終是清楚存在的。認同往往建立在異質,而非同質之上;即是,從小被灌輸的是,我是華人,有別於馬來人和印度人。在活活生生的日常生活經驗中,強調種族間的異質總是多於強調「馬來西亞人」的同質。當然,多元的共存跟異質的對立並不是同一件事,而這又是另一個課題了。我想說的是,到了台灣之後,「馬來西亞人」對我的意義突然變得比「華人」來得重要。

一直到現在,在台北只要去買個東西一開口說話就會暴露我不是台灣人。常會被問是不是香港人,台北人似乎以為只要國語說得「不標準」的都是香港人。當不斷被問「是不是華僑」之後才意識到被說成是華僑是一件讓我不舒服的事;不管是多麼無關痛痒的對話,我都會補充說「不是華僑,我是馬來西亞華人」。更常遇到的問題是「啊那你國語怎麼說得那麼好?」原來這問題回答多次之後還真是很煩——我會講華語怎麼變成是一件需要一直一直向人解釋的事?!


即使我不是长期驻在海外,却有着一样的想法。
因为工作需要,我偶尔会出差。
上次到老撾,就遇着一群中国来的工程师。
每次午餐、晚餐都和他们一起享用。
一张桌子坐着十余人,说着我懂的语言在高谈阔论,我却觉得孤单。
忽然发现,我和他们的格格不入是如此明显。
我们的话题只能围绕两国的旅游景点、土产和食物。
此时此刻,我能感受到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“马来西亚人”,我的祖国是马来西亚,即使这里有我不喜欢的政策。
我喜欢这里掺七杂八的语言、口味丰富的食物、大大小小的节日。
和公公爷爷不一样,中国,在我的乡愁里,竟如此陌生。

《初恋红豆冰》(台湾人)
【電影】Speak my language 之《初戀紅豆冰》
《初戀紅豆冰》之「來看看我成長的地方吧」

http://i935.photobucket.com/albums/ad198/yeekchee/foomei_blog/xiangchou.jpg



2 comments:

  1. 文章寫的很好.没有马来朋友,却莫名对马来人反感;没有印度朋友,却莫名害怕他们;如此荒谬,却自以为理所当然。對這句話很有同感,或許真真的離開這片國土之後再更加實在的體會到自己的不一樣,自己是一個馬來西亞人."我的祖国是马来西亚,即使这里有我不喜欢的政策。我喜欢这里掺七杂八的语言、口味丰富的食物、大大小小的节日。"聽著阿牛的純文藝愛戀,加上這一篇文章.我的眼淚又..滋潤了這一個下午.

    ReplyDelete
  2. 呵呵,那些留台生真的写得很好。因为看过了外面的世界,才更认识自己的内心深处。

    ReplyDelete